(一)横画的形态变化
【资料图】
形态指什么,什么叫形态呢?就是横的长相,形象,就是说不同的横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横的形态要变,主要表现在横画的起笔上。如下面图示的∶“寺、书、遵、翘”等字,多条横线,起笔形态均不一样,十分了不起。正如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讲,“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 “乖”就是不同的意思。我们遇到多个横画或者说多个相同的笔画的时候,必须要做出变化,尤其是起笔,一定要变化。
(二)横画的方向变化
多横并列时,方向不同,大大增加了灵动和流畅。如下面图示的“闻、难、双、盖”等字。凡是横画并列的字,如方向一致,必然方挺庄静而欠灵动和流美之韵。
(三)横画的空间变化
多横排列时,空间比较均匀,容易雷同,做适当的疏密变化,即可生出很多神采。如下面图示例字:
"阴"字四横中间密上下疏。
"桂"字四横也是中间密,同时横画之间还发生了方向之改变,更有奇特之效。
"唯"字更见大师之高妙,四横中间左侧部分三个方块空间,眼看就一模一样了,突然来了个出锋连写,打破了第三个方块,及时抓住了机会,真可谓神来之笔。
"墨"字在一堆横线的最后拉大了空间,也很有调节的效果。当代有的书家不懂这一点,到处讲课,吹嘘自己的功夫好,三横或四横的空间一样宽,用尺子量不差毫厘,此乃大谬也!
(四)横画化直为曲。
在行书中化直为曲,也是打破楷法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在连写比较多的情况下,会出现曲线的连接,甚至出现圆圈,大大增加了流畅感。如下面图示"慧、生、性、非"等字。
所有的变化只为了丰富,一定防止都写成标准横,就失去了灵性,就不是艺术了。如一位著名书家把每个笔画都写好了,但每个字都不好。换句话说,他每横都写成了标准横,所以没神采,正与行书之规律相反。
《圣教序》中横画的变化,我们就讲分享到这里,接下来我们探讨竖画的变化。
(一)左右钩竖。左右钩竖即引领下一笔或下一字的竖。
1.右钩竖。行书右钩竖是竖画为了引领字的右半部分而带出的锋。往往用在左右结构字的左半部分,其写法是向右上自然出锋,是引领右边部分的开始。注意这里讲的是竖,不是竖钩,出锋不可太重。太重了就成钩了,如"传、阳、依、像"等字。
2.左钩竖。左钩竖也是因为引领左边的笔画,使竖画加了钩,其实这个钩就是顺势出锋的结果。如下面图示的"所、将、杨、福"等字。这种左竖钩既增加了左边的连接性,又加强了飞扬之势。
还有一种左钩竖,竖画位置在字右边,为了呼应字的左边部分而形成,增加了稳定性和完整性。如下面图示"御、蹑、抑、降"等字。
(二)左右弧竖
1.左弧竖。左弧竖是左右结构字中,左边有竖部分,为了追求左抱的感觉而形成的。如下面"慨、仪、有、阴"等字。
2.右弧竖。右弧竖有几种情况:
一是短竖引领下一笔时出现,如下面图示"者、哉、故、贞"等字,连接十分紧密。
二是左右结构中右半部分有竖内呼应左半部分而形成回抱感觉现的、如下面图示"摄、部、归、利"等字。
三是一个字的中间有竖画,且为最后一笔,为了引领下一个字而向右弧,即向左倾斜,同时增加了一个字运动中的平衡,如下面图示"常、华、峰、奇"等字。
同样一个竖,既可左弧,又可右弧,均是为了引领,为了丰富,为了美。
3.砥坚
此竖以前行书资料中未见分析,非垂露,更非悬针,略左弧,起收处皆方,有力顶万钧之力,故谓之砥竖。如下面图示"帝、川、邦、即"等字。
砥竖就像砥柱一样,正所谓王字有力度的表现。此砥竖宋人米芾应用比较多。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