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今日报丨安特卫普系的光谱 | 第一篇章:R130,一家买手店

时间 : 2023-02-09 08:42:54 来源 : 风度mensuno

上海旧法租界里分散不少时尚买手店,活力与竞争共襄盛举,位于巨鹿路西段的R130是最近一位打破宁静的“新房客”。 这栋老建筑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栋洋房,而是新式里弄里的联排别墅,楼里有两面墙是与邻居公用,整体上,它是一个纵深长、水平窄、垂直深的空间。它的内部构成着实有点类似巴黎和米兰的时装精品店,错落有致,却又略显神秘的楼层分布,每个房间如盒子一般,既可以按照独立空间的形式单独塑造特色,亦可以与其他“盒子”在设计、陈列的方方面面产生连接性的互动。

R130建筑剖面图

长着一张娃娃脸的施娅宁是R130的主理人,带着七个人的小团队,她最近的生活都被这栋楼占据了。她见证了这个大胆的实验性项目从无到有的全部过程,用她自己的话来讲,“这是她的孩子”。这份忙碌一直持续到我们采访当天,店铺还处于试营业状态,她每天还是处于店员培训和货品调整等不间断的“突发性工作”中。在艺术行业沉浸了若干年的施娅宁英语和日语都很流利,还会一点韩语和法语,当然,她还会成都话和闽南语。这个语言天赋极佳的女孩也没料到在30岁之际,会因为一顿奇妙的饭局就这么踏入了时尚行业。 R130的由来跟其母公司日播时尚集团(RIBO)有关,两者在数字和字母上形成了互文。日播时尚集团希望把R130打造成一个兼具行业学术研究与公共科普教育的开创性平台。这一观点也与施娅宁过往的艺术行业工作经历有关,她在采访中也提到了美术馆的三大功能性:“学术”“馆藏”“公共教育”。她把这个想法优先投入到店铺的预热活动上—一场开门见山式的时装展览。

安特卫普精神是R130的建立支点,尽管店铺内的品牌并非都是系出安特卫普,但是施娅宁要确保这些品牌都能够在创作上契合到这个支点。

在2023春夏上海时装周期间,R130以一场名为“Signature On Fashion: The New Generation Of Antwerp”(签名时尚:安特卫普新生力量)时装展览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展览开幕的前一天,店铺门口还在施工,我自己都有点提心吊胆的”,这是我跟施娅宁的第一句对话。


(资料图片)

现场没有一件货品,显然,她没有急于做生意。她希望借由这场展览来对外描述这家买手店的定位和立意。她也没有选择孤军奋战,而是联合国内新锐时装买手平台CLAP和当代时装研究机构CoFI团队(Contemporary Fashion Institute,当代时装研究中心)一同尝试以“垂直”的概念来探索时装商业模式。

安特卫普,从“安特卫普六君子”诞生的那一天起,这座跟时髦毫不搭边的河边港口几乎是一夜之间地被西方媒体“看到”。孕育了这个传奇的非正式团体的是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时装部门。一楼展区的三面墙上为人们梳理了1663年以来比利时时尚的重要历史事件,并辅以数字导览。你会发现这是一段漫长且陌生的时尚历程,而“安特卫普六君子”不过是冰山一角(A lot of water under the bridge)。

展览针对何为“创造力”这一行业关键概念展开讨论,围绕着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时装部门近三年的优秀毕业生和他们的作品,将安特卫普的新生代设计师的全新面貌与设计理念进行一次完整的梳理与呈现。

R130以一场名为“Signature On Fashion: The New Generation Of Antwerp”(签名时尚:安特卫普新生力量)时装展览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展览将通过四个不同主题的展区——“身体、服装”“实验精神”“交会之点”与“事关自由”——呈现六位年轻设计师Jasmin Bandomer、李森森 Sensen Lii、杜迪 Du Di、王维克 Victor Wang、Marc Pengel与Igor Dieryck的作品。13件参展作品分布于各楼层,在独具特色的视觉与穿着体验之外,不仅有新材料技术的融入、跨学科知识的结合,也有对于自身文化背景的思考以及时下政治议题的批判。展现出新生代设计师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对于独立精神的追求与艺术理念的大胆融合,发扬创作者精神,力求在作品与观众之间建立一种超越视觉性的深层关系。 施娅宁表示一楼入口将长期作为R130的艺术展示窗口,定期举行不同主题的橱窗陈列。她认为,在上海,美轮美奂的橱窗审美已经十分丰富,他们致力于打造一个好的橱窗:具有思考性,有知识、有创意,也有一家店铺的个性,还凝聚着店铺对所在街区、城市的感情。

R130店铺内景

R130四层的时装画廊A130

与之“遥相呼应”的则是四层的时装画廊A130,这是R130与CoFI的长期合作项目,将涵盖来自安特卫普的著名设计师,例如Martin Margiela,Raf Simons,Ann Demeulemeester,Dries Van Noten等具有收藏价值的作品,以艺术品的形态展示。 A130赋予其收藏价值的同时,也为买手店这一时尚产业的重要一环提出一个大胆的前进方向:即挖掘设计师与其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用深入浅出的展览呈现,让观众得以理解、欣赏时尚设计的无限魅力,不仅丰富了买手店的空间体验,也将买手店与顾客之间的消费往来升格为双向选择、彼此欣赏的全新关系。R130将买手店设置为一个非同寻常、形似灯塔的垂直形态空间。这种“垂直”不仅是指多层空间的纵向叠放、与R130层层递进的品类分布完美结合,也是R130对于自身的时尚理念能像这个空间一样扎根于上海的期待。在这里,你能发现Coperni、Botter、Y/Project、Namacheko等时下风头正劲的小众品牌,当然也有Maison Margiela、Rick Owens这些最先确立先锋地位的“老牌”。强调加州美学的Second/Layer和创建于伦敦的中国设计师品牌Danshan也罗列其中。 上海的“巨富长”浓缩着中国乃至世界小众时尚的群像。在这片犹如田字格的闹中取静的市中街区,时尚基因一面在疯狂窜生,一面在有序进行,这也意味着隐匿在这片活力街区之下的时尚行业竞争的残酷性在这里逐年累月地上演着。 安特卫普精神是R130的建立支点,尽管店铺内的品牌并非都是系出安特卫普,但是施娅宁要确保这些品牌都能够在创作上契合到这个支点。这些品牌无论新老,都是延续着一致的路径:在长期的积累与积极的探索之后,从封闭走向世界。 上海的“巨富长”浓缩着中国乃至世界小众时尚的群像。在这片犹如田字格的闹中取静的市中街区,时尚基因一面在疯狂窜生,一面在有序进行,这也意味着隐匿在这片活力街区之下的时尚行业竞争的残酷性在这里逐年累月地上演着。 而放眼中国,买手店发展到今天,早已经历了数拨腥风血雨式的优胜劣汰。特别是国内的数家大型时尚集团都在不同时期瞄准了买手店这盘生意,无论是赫基集团失败收场的10 Corso Como,亦或是劲霸集团的ENG、百联集团的The Balancing。R130的左邻右舍则是蕾虎Labelhood和LMDS。作为日播时尚集团旗下的“战略性探索项目”,在定位上,R130被视为“一个汇聚全球时尚先锋创作者的开放平台”,它是集团新事业版图中的重要部分,承载了行业引领与拓展的责任。 在深度钻研与前期实践之后,R130将以概念性先锋买手店的又一面貌开启下一篇章。在这里,施娅宁将进一步对“精准”“细分”和“显著特色”投掷更多的精力。在后互联网时代,买手店身上肩负的责任有发生显著变化吗?似乎没有,它们依旧是发掘具有前瞻性的新锐设计师品牌的主力军。店铺和品牌以彼此独立、自由包容的态度一同成长。在开放平台中培育新生力量,用策展来扩充受众群体,放大对“先锋精神”的阐述,只有这样,R130才能真正地手握“安特卫普”旗帜在这片时尚丛林中斗胆识,斗创意。 时尚的繁荣向来既是多元共生的,又是残酷激烈的,唯有坚定地做自己和做好自己,才能塑造独一无二。 对话R130主理人施人娅宁

我觉得明年大家一致的期许就是活下来。R130做出它的声量,清晰地展示它的定位,我觉得肯定是没问题的。但市场很残酷。

这家店筹备了多长时间? 三年。 你经历了它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 对,日播时尚集团把R130定义为一个国际化战略项目,它是集团未来发展的重要一步。由我来主理这个项目也是机缘巧合,当时和集团董事长王卫东先生经过探讨后,决定要“一起做这件事”,然后我们就快速开始制定了新的战略和方向规划。2020年5月份,我就开始寻找地方了,大概到了八九月份,我们已经筛选出了几个有意向的场地。最终跟董事长一起敲定了这栋老建筑。 这整个过程还是挺幸运的,买房子一直都是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这栋老建筑之前产权结构比较简单清晰,你知道,在上海,相似的建筑一般都有很多户人家。业主是个常年生活在国外的老上海人。双方都挺爽快的。我也跟上一任房主成了朋友。从找、谈、签字、拿证,到后续的设计、执行、反复修改,直到现在初现规模,这里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你看着它从无到有,还是挺有感触的。很多人都说弄了三年啊,你怎么耐得住性子啊?的确,这么大的一个项目,而且是在疫情期间完成的,能做出来已经是一件成功的事情了。 整栋楼的翻新过程复杂吗?光是安装这部电梯就够费劲儿的吧。 其实日播时尚集团有自己的建筑师团队的。在第一轮空间构建提案时,我提出了一个“贫穷艺术”的概念,结果做出来的效果图太像一间美术馆了。重新讨论之后,我们决定干脆一切从简,回归本质,在一个灰色盒子里插入钢筋,尽量让空间保持克制,把所有的表现力和情绪都留给产品。按照这个想法最终完成了店铺的硬装。 现在店里所有的品类放在一起大概有多少个品牌? 目前来看,成衣和配饰一起大概有约三十 个。对于这家店面积而言,不算多,但每个品牌的拿货量我都权衡得不错。 对于一家买手店而言,进驻品牌的数量取决于什么? 每家能够存活下来的买手店一定都有自己 独特的经营模式。大家都厉害,但这盘生意就这么大,也就意味着我们要把客群进一步细分。有些买手店的进驻牌子超过了100个,因为它所处的地段每天要面对很大的人流,铺货的网就得大。但是我们没有打算把网织得那么大。 在不同楼层的空间构建和产品分布上,你们的思路是什么呢? 在空间构成上,我们把整栋建筑视为一座 “时装精神之塔”,随着客人一层一层地往上逛,其实我们也在隐形之间对客人提出了要求,他们也需要对时装有更深的认知。比 如一楼空间是我们与来自成都的CLAP一 起合作打造的时装市集,在这里你能找到Martin Margiela的卫衣、Rick Owens的运动裤,Marni的T恤和一些简单的鞋履和配饰,整体上是偏潮流化的、客单价不高的基础款产品。 如果你想要挑选所谓的“高级成衣”或是 “秀款服饰”,你得逐层往上攀登,直到四楼。顶层空间,A130,我们的定位是“时装画廊”,是我们跟CoFI(当代时装研究中心)合作的,他们选定的都是有收藏价值的孤品,并定期以不同的主题进行展示,有较长的展期。在这里你可以发现一些Dries Van Noten、Raf Simons,甚至是Margiela时期的Hermès的Archive,这些既是展品,也是商品,了解这些品牌历史的人在这层空间会如获珍宝。 我想你逛完之后应该也能感觉到整个店铺从 视觉上还是比较中性的。在产品分布上,我们还是有明确的男女装区分。只不过按照消费者的逛街思维,女性肯定是全场都会逛一遍,男性相对就目标明确,他们大概率只逛男装区域。但是我们在订货选品的时候还是挑选了不少中性款式。因为从大环境的消费习惯来看,这是一个属于当下的趋势吧。 逛到四层时,突然会有一股割裂感。 你的感觉很准,这种割裂感其实是我们刻意营造的。我们计划以画廊的形式来运营这层空间。在店铺正式开业后,通常情况下我们也不会在这里接待客人。只有当客人对一些藏品真的感兴趣时,我们才会以一对一的方式带客人逛逛。 一层的后院和顶层的露台,这些暂时空闲的空间感觉充满了塑造性,未来你会打算开一家属于R130的咖啡店吗? 可能吧,天气好的时候,院子的确很舒服。 展览开幕当天,我们也是在顶层露台举办了一场小型论坛。但我想未来我应该不会添加过多的生活方式的东西,我会确保一切都尽量是围绕着时装而展开。一方面更专注,另一方面也不会让团队太累。我们还是希望客人能来这儿,安安静静地、专心地去摸去试。那么棒的面料,那么好的甚至是新奇的剪裁,有点像是为自己的身体寻觅到一副好皮囊。但接下来肯定会多引进一些契合的香水品牌。首先是我自己很喜欢,另外作为无形的外衣,香水的气味萦绕在店内,它就不 仅仅只是商品,也是氛围制造者。 这种老建筑内部的错层结构其实也在无形之间拓展了空间规模,甚至是带来了趣味。是的,它很像是一间小百货。有时候客人爬楼的时候,会开玩笑式地嘟囔“还有啊?还有啊?”(笑)而且这栋建筑也是一处很好的试验田,让我们先学习如何处理多楼层的空间经营,这是一个跟全平层空间完全不同的运营模式。 因为涉及到动线规划和耐力考验? 没错,这是一个略微复杂的系统,涉及到人力、销售、培训、动线、陈列,以及考虑客人的精力。第一次做这个还挺有挑战的。 听下来,即便现在是Soft Opening,也已经是逻辑清晰、思路巧妙的经营方式了。9月底展览开幕的时候,我真的以为这里只出售安特卫普系设计师的产品。今天逛完之后,我算是彻底明白了那场展览的主旨,安特卫普是一个支点、一个引子。 没错,如果只是出售安特卫普系设计师的产品,那我们的选择面就太窄了,生意就太难做了。但我想强调的是,R130是一家以“安特卫普时装精神”为本原而发散的买手店。 我们到底该如何定义“安特卫普时尚精神”呢? 首先,它肯定代表了一种先锋态度和实验精神,并在这一特性确立后的几十年间,它的身上又慢慢开始肩负起了一些社会责任。因此我们会按照这个思路寻找那些跟这个价值观相符的品牌。基于这样的思维,品牌的筛选过程也就变得容易了很多。而且从商业角度出发,在上海如此繁华的核心地段开一家全新的买手店,真的得找准定位。 在成为日播时尚集团的员工之前,你都在做什么呢? 在此之前,我一直都在艺术行业工作,比如四川人艺,比如中国保利,以及其他的几个知名的非营利美术馆。 听起来这是一次很妙的转型。 是,因为之前在非营利性机构工作,其实没有那么多商业层面需要操心的事和棘手的事。但是现在就真的是经商了。我的大学本科专业是文学,后来在法国读了艺术史和艺术管理硕士,然后自己学习拿了个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市场管理证书。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对战略经营相关的事情还挺有热忱的。当然,我在艺术行业做得很开心。但本质上,我是随时想要尝试和挑战新东西的人。 其实在法国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已经确定要去北京保利实习了。2015年毕业后,在北京保利工作了两年多,后来去了一家美术馆,跟着艺术家做项目,在山里待了快一年。那会儿也在犹豫,到底是回成都,还是去香港。有家香港基金会当时正在联系我。但我妈觉得我在外面漂了这么多年,要不先回成都好了。 你是成都人? 妈妈是成都人,爸爸是泉州晋江人。回到成都之后,我在A4美术馆工作了三年,主要做PR和BD。非营利机构的BD会涉及到如何建立它的”造血机制”,比如衍生品文化商店,比如募资,有点类似于在非营利的框架下实现商业上的创收吧。但其实我不太习惯成都的生活,因为三岁时就从成都搬到了福建,所以我也不大能吃辣。 在这种国内数一数二的民营美术馆里工作,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中国民营美术馆一路走来激动人心又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从博物馆发展史来看,中国的美术馆发展还处于比较年轻的阶段。我认为,最大的挑战还是在于学术性,因为在美术馆的三大功能里,“公共教育”可以通过团队去策划完成;“馆藏”说直白一点就是需要资金去买。但这里隐藏着一个问题,你肯定不能乱买,你得梳理出一条特有且清晰的收藏脉络。这就需要“学术”的支撑了。所以学术是立足的根基,只有在它的基础上,你才能系统化地做好馆藏,以及后续的事宜,比如公共教育,比如藏家募资。国外的知名美术馆有成体系的学术委员会和理事会并行的制度,这些人愿意捐钱的一大原因一定还是建立在美术馆的学术价值和馆藏价值上。也是在这几年间,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我不一定非得是一颗螺丝钉,为什么不能跳脱出来,去享受艺术呢? 所以你是在这份工作中认识日播时尚集团董事长的? 从A4美术馆辞职之后,我休息了一段时间。2019年年末机缘巧合,结识了董事长。我觉得在第一次见面过程中,双方还是感受到了彼此性格、价值观和长远目标的共性吧,以及他也愿意给年轻人机会。董事长自己也是学艺术出身,自己也是艺术藏家。咱们身边很少能看到60后总是穿着Ann Demeulemeester吧,但他是。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内敛、很谦虚的人。另外,我们都很喜欢建筑,比如勒·柯布西耶,也都很喜欢纯艺,比如抽象派。我们的沟通是同频的,即便我们有年纪上的差距。 我一开始也觉得,毕竟自己不是干这行的,但他觉得我对时装和穿衣都挺有想法的,所以想说要不赌一把。这样一个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一个前辈,认为我这样的后辈是有戏的,既然他相信我,那我也不如相信自己。而且当时我有想过,如果真的决定做这件事,应该跟这个行业深耕多年的人有不太一样的做法,包括我的客群,包括我的思维。挑战很多,也是必然,兴许能带来另一种可能。 你提到的客群有相当一部分是你的朋友? 对,感恩大家也相信我的品位。店铺现在依旧处于试营业状态,但我发现生意是超乎想象的。至少大家都反映,在这里,人可以沉下心,愿意去试去穿。现在很多时装店都被打卡的网红们包围了,购物体验一旦被破坏,消费者也就不愿意花时间试衣服了。 所以你的时尚启蒙是什么呢?

首先应该是来自家庭的影响,尤其是外婆和妈妈。外婆出生在民国时期,念过初中,小时候对她的印象就是一个优雅的老太太。至于妈妈,她特别爱买,所以小时候我也经常从她的衣柜里找衣服穿。其次是日本的流行文化。六七岁时我就开始看日本漫画,听日本音乐了。小学三年级,我爸出差回来给我带了一张CD:宇多田光的《First Love》。在沿海长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家里的电视机总是能收到香港和台湾的频道。记得有一次MTV台在播安室奈美惠的MV,我就嚷着跟我妈说要穿跟她一样的衣服。我们这一代人的时尚启蒙还是挺相似的吧。

集团现在对这家店的期许是什么呢?

我觉得明年大家一致的期许就是活下来。R130做出它的声量,清晰地展示它的定位,我觉得肯定是没问题的。但市场很残酷,所以对集团和R130来说,明年最大的希望就是保持健康的现金流,确保自己能活下来,才能有未来。

采访、文字-戚茂盛 新媒体编辑-锦鲤 录音整理-Jacob 图片-来自R130

标签: 安特卫普 这是一个 闹中取静

X 关闭

X 关闭

热门文章